名人故事传

田间地头的商机:农民成功创业故事分享

2010年初夏,在南昌市高新区瑶湖高校园区的创业一路与艾溪三路交汇处,几块破碎的水田,交织在一绺一绺的杂草带上,隐约还可以感受到最后一点春天的田园气息。路对面的江西省科学院,簇新亮丽,规划建设中的艾溪湖湿地公园已现雏形。位于此处的高新区南塘村原有的农村面貌正被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建设所改变。这里正上演一出动人的创业故事。主角就是失地农民徐建国、农学硕士生王光远。他们的创业项目就是联手试种紫色红薯。

  扬州打工 科技下乡结缘农作物栽培

  1971年出生在南昌县尤口乡农村的徐建国,是江西名人徐孺子的后裔。他自幼善良上进,但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外出打工致富的雄心一直在他的心底躁动。1999年,徐建国来到扬州,辗转到泰兴市的一个小镇上炒瓜子,靠提篮小卖维持生计。一天,扬州农学院专家送科技下乡,来到了徐建国卖瓜子的小镇。正在卖瓜子的徐建国一边卖瓜子,一边和顾客聊天。当他打听到这些专家都是免费帮助农民致富、科技下乡是全国性的惠农政策时,他惊喜地认为,发家致富的机会来了。他找到正在向农民讲解银杏栽培的曲教授,表达自己致富心切的愿望。曲教授询问了徐建国的有关情况后,建议徐建国发展银杏种植项目。在咨询过程中,徐建国了解到:泰兴市是银杏树之乡,保存有几千年的银杏树,家家户户种植银杏树成风。泰兴农民长期大量种植银杏,所产白果、树叶均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江西是个农林大省,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均适合银杏种植,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种植银杏应该是致富的一条好途径。在曲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徐建国引种了银杏,准备立足农业,回乡创业。

  返乡种地 3分实验田结识众多专家

  2000年春天,徐建国带回20棵银杏树,满怀希望地回到家乡——南昌县尤口乡。这时,恰逢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建设拉开了序幕。尤口乡被规划到南昌市高新区,即将进行城市化改造。很快,农田旱地被大量征用,宽阔整齐的水泥路替代了蜿蜒泥泞的乡间小路;高楼大厦掩盖了乡村小屋,几百年的村庄逐渐消失。徐建国失去了土地。

  望着被水泥大路条块分割的熟悉的土地,徐建国并没有气馁。他从暂时荒废的土地中间开垦出3分地,按照专家指点,精耕细作,播种银杏树苗,也在播种未来的希望。也许是因为城市的气息愈来愈浓,这片待建高楼的良田变荒地,因而荒地上的树木被好事的人们所漠*,任意采撷。徐建国的20棵银杏树苗一天天减少,十年后,当记者看到时,仅存一对雌雄小树了。

  银杏致富的希望破灭了,然而徐建国的农业知识却越来越丰富。他在栽种银杏树的十年间,自学了土壤学、植物学等课程,基本了解植物栽培理论知识。为了利用土地致富,他主动到省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求教,学习水稻、红薯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寻求新、奇、特农产品的科技开发和利用信息,结识了不少专家学者。这其中,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陈志才书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的站长吴问胜,就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专家牵线 硕士与农民联手试种红薯创业

  吴问胜是江西省农科院甘薯专家,致力于甘薯的栽培、繁育和技术推广工作。2004年秋季,徐建国到江西农科院咨询时,认识了吴问胜。在了解到甘薯品种繁多、市场前景广阔的情况后,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开始特色红薯的种植。

  2005年春,徐建国从河南、福建、湖南、江苏、江西等农科院引进了52个甘薯品种,经过3年的试种、筛选,到2008年,他获得了16个适合江西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亩产一般都在2000公斤以上,适应性强,可以在江西推广应用。特别是江西农科院推荐的宁紫1号紫薯品种和早熟红心品种广薯87,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摸索,徐建国掌握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他种的红薯不仅外形好、口感好,而且较耐贮藏。他的种植技术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重*。

相关阅读